禽病防治

华裕专家说 | 鸡魏氏梭菌病的用药临床效果

发布时间:2019-08-05

       蛋鸡养殖中存在着一种以消化不良、生长发育停滞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鸡群的健康。主要侵害2-5周龄的鸡,长时间腹泻,过料,生长迟滞。经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压片镜检确诊为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但由于养鸡场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经常耽误治疗时机。


一、发病情况与病理变化

       鸡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为,大群中10%-20%的鸡只发病,严重的消化不良,生长停滞。本病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或继发、且一般的药物和常规剂量难以产生疗效。给广大养鸡场(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饲养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它主要侵害2-5周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也可能病。病鸡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闭眼嗜睡,食欲减退,腹泻以及羽毛粗乱无光易折断。病鸡生长发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时混有血液。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时,粪便稍稀呈柿黄色或间有肉样粪便。病程稍长,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鸡翅腿麻痹、颤动、站立不起、瘫痪、双翅拍地,触摸时发出尖叫声。

       急性时,病死鸡呈严重脱水状态,刚病死鸡打开腹腔即可问道尸腐臭味。主要集中在肠道,尤其中后段较为明显。病鸡以小肠后段秸膜坏死为特征,小肠显著肿大至正常的2-3倍,肠道表面呈污灰黑色,剥掉伪膜肠壁变薄如纸,肠腔内充盈灰白色或黄白色麸皮样渗出物,呈纤维素性坏死。部分盲肠也可见病变。同时有些带有肝脏脾脏肿大,变性,坏死。与小肠球虫混感时,还可见小肠浆膜面有大量针尖状大小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点,肠内充满黑红色内容物。


二、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魏氏梭菌病。

       1、实验室诊断

       取小肠受损病变部位的肠黏膜刮取物涂片,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许多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肠杆菌。用该刮取物直接涂片、镜检,有时可发现数个艾美尔球虫卵囊,证明有球虫病并发。

       无菌刮取有典型病变的肠黏膜(取自死亡后4小时以内的鸡),划线接种于葡萄糖血液琼脂上,37℃厌氧培养24小时,可生成几个圆形光滑隆起,淡灰色,直径2-4毫米的较大型菌落,菌落周围发生内区完全溶血、外区不完全溶血和脱色的双重溶血现象。挑取此菌落压片、染色、镜检发现与前面所述相同的细菌。

       挑选典型菌落接种于牛乳培养基中培养8-10小时后,可见明显的“暴烈发酵”现象,凝固的乳酪蛋白成为多孔海绵状或分裂为数块。

药敏试验的结果是,该菌对青霉素类、新霉素、氟苯尼考高敏;对杆菌肽中敏;对罗红霉素、庆大霉素低敏感。


       2、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建议以治疗坏死性肠炎为主,兼治小肠球虫病为辅的原则。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投喂高敏药物取得了有效临床治疗效果。

       发病鸡全群上午使用20%氟苯尼考饮水;下午使用6.5%硫酸新霉素饮水;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和VK3拌料。对伴发球虫病的鸡群使用鸡球虫散拌料。全群隔日带鸡消毒一次,同时加强鸡群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通风换气,如果是地面养殖要及时更换垫料。

       3、药物治疗

       氟苯尼考为氯霉素的结构同系物,作用机理及抗菌谱与氯霉素、甲砜霉素相似,能与50s亚基结合,抑制酞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酞链的延伸,干扰蛋白质合成。

       新霉素主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细菌与新霉素接触后极易产生耐药性。新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皆有效,新霉素与卡那霉素有完全交叉抗药性,与链霉素有部分交叉抗药性;与同类抗生素类似,具有肾毒性和内耳毒性。新霉素口服后很少被吸收,完整的肠黏膜只能吸收约3%,但经溃疡或炎症黏膜可吸相当量。大部分不经变化随粪便排出,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的治疗。


三、小结

       总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本病在保证鸡舍温湿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养殖密度,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鱼肝油,增强鸡群抵抗力,搞好栏舍及周围的清洁消毒,对病死鸡只及时做好无害处理。